自然逼真 纖毫畢現 Playback Designs MPD-5 數類轉換器

【全文輯錄自「U-Audio音響共和國」】

Playback Designs引進台灣的時間不長,這家公司成立的資歷也頗新,但因為主事者Andreas Koch在數位音樂這方面的專業地位,讓這家音響公司很快的引起市場的重視。這次我試聽的器材是MPD-5數類轉換器,也是Playback Designs目前「唯二」的產品之一,在簡單的外觀設計當中,MPD-5有著落落大方、氣度輝煌的音樂表現,同時在其設計觀念上也有劃時代的意義,引領數位訊源設計的時代潮流。

傳統DAC設計推向另一個新世代

單純講數類轉換器(DAC)這樣的產品,其實在High End音響界已經行之有年,1980年代CD問世,那時候DAC還沒有獨立出來,一直到Meridian率先把DAC的線路獨立出來,開啟了CD轉盤與DAC分離的時代,此後High End廠家便跟隨此一風潮,增加了DAC這項新的產品類別。而MPD-5雖然可以歸類為DAC,但可升級的設計,加上豐富的輸入與輸出端子,Playback Designs成功地把傳統DAC設計推向另一個新世代。

先從可升級設計講起。MPD-5的孿生兄弟是MPS-5,兩者的DAC部分一模一樣,MPS-5多了Esoteric VOSP讀取機構,就成了完整的SACD/CD唱盤,而MPD-5就很單純是DAC。如果用家買了MPD-5,卻對自家既有拿來搭配的轉盤不滿意,想升級為完整的Playback Designs SACD/CD唱盤,沒問題,回原廠去加裝VOSP讀取機構,再換個面板,MPD-5就成了MPS-5了。這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很合理,不過這麼多年來我們卻沒看到有廠家提供這樣的服務,可見Playback Design懂得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剛嘗試他們家的產品可以先買價格比較便宜的MPD-5,想升級為完整的唱盤,補上差價就可以,不需要額外再買獨立的轉盤。

關鍵設計者Andreas Koch

Playbacks Designs最受High End音響業界矚目的關鍵是設計者Andreas Koch,早在1982年Andreas就在瑞士ReVox工作,設計出全世界第一部非同步處理(Asynchronous)的數位音樂取樣轉換器,1984年並獲得技術專利,之後他到舊金山任職於杜比實驗室(Dolby Labs),設計出全數位AC-1編碼與解碼器,這是AC-3技術的前身,而這些只是Andreas在數位領域初試啼聲的重要開端。1990年代末期,當Sony公司推出SACD全新規格時,全球專業錄音室雖然躍躍欲試,但卻苦無真正的DSD工作平台,此時Sony找到了Andreas來幫忙,加入設計團隊,在很短的時間內設計出Sonoma,這是全球第一套DSD數位錄音、編輯與混音平台,而Andreas在DSD領域的名號也就此打響。

2003年Andreas離開了大公司的設計團隊,成為獨立接案的設計工程師,在這段時間他參與了加拿大Emm Labs的設計案,發揮他在DSD領域的專長,到了2008年Andreas與Jonathan Tinn合夥創立的Playback Designs。合夥人Jonathan Tinn原本在廣告圈打滾,公司經營得很成功,他在1994年把公司賣掉,本想清閒過生活,但由於他對音樂與音響的熱情,創立了Chambers Audio,當起音響代理商,把加拿大Tenor管機引進美國市場,後來還炒紅了瑞士darTZeel。2005年時Jonathan進入加拿大EmmLabs擔任副總裁,負責國際行銷業務,一直到2007年才離開,而2008年就和Andreas創立了Playback Designs這家新公司。從Playback Designs兩位靈魂人物的介紹,我們不難瞭解,雖然這家公司很新,但人都是業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推出的產品自然廣受業界注目。

外觀簡潔

MPD-5的外觀很簡潔,銀色與黑色雙色調搭配,加上很細緻的金屬加工,處處流露高級器材的氣質。因為是DAC,使用很簡單,所以幾乎沒有按鍵,數位輸入與輸出端子非常完整,傳統的S/PDIF、AES/EBU、TOSLINK一應俱全,還有專屬Playback Designs的PLAYLINK端子,再加上電腦音樂用家必備的USB端子,MPD-5可說是十項全能。MPD-5上面還有Clock端子,可與外接校正時鐘搭配使用,我猜Playback Designs日後應該會推出另外的校正時鐘,來和自家器材搭配。而PLAYLINK似乎也暗示著Playback Designs可能也會有轉盤,這樣這個專屬數位傳輸介面才有用處,但目前PLAYLINK暫時還沒器材可以搭配。

最受到音響迷矚目的功能,理當是MPD-5的USB輸入,如此一來MPD-5就可以直接和Windows作業系統的PC或Apple Mac電腦連線使用,當作外接DAC,但使用時還有「注意事項」,如果你很高興地把MPD-5搬回家,順手把PC和DAC連接起來,切換到USB輸入時,可能會失望,這時候MPD-5會顯示「No Lock」,而PC也不會認得MPD-5。別擔心,那不是MPD-5壞了,而是MPD-5的USB連線有「標準作業程序」,把PC連接到MPD-5之前,PC不能先開機,而是要接上USB線之後,選定MPD-5上面的USB輸入檔位,然後開啟PC電源,這時PC的USB連接埠啟動,會自動抓到MPD-5,按照這樣的順序,MPD-5才能正常工作。

為何MPD-5與PC的USB連線作業和一般我們使用電腦「隨插隨用」(Plug & Play)外接裝置方法不同?難道MPD-5規格和一般外接DAC不一樣嗎?原來這還是為了好聲所做的設計,MPD-5開機之後,USB輸入埠並不會自動開啟,還是一部「傳統」的DAC,只有SPDIF數位介面開啟,而關閉的USB輸入埠則需要靠電腦來啟動,而且順序很重要,一定要用遙控器先在MPD-5上選定USB輸入,再打開電腦的電源,才能讓USB輸入正常工作。按照這個步驟將USB連接埠開啟之後,可以任意切換檔位回到其他如AES/EBU輸入,USB檔位會維持開啟狀態,隨時遙控切換回來USB,馬上會抓到電腦輸入的訊號。實際使用起來有些不方便,但為了好聲犧牲一些也是值得的。關於MPD-5的USB輸入還有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地方,就是其USB輸入規格最高僅有16bit/48kHz,也就是說新推出的24bit/96kHz或24bit/192kHz的數位母帶,現階段MPD-5還不能支援,以數位規格的進化來說,日後Playback Designs理當還可升級,但這只是我的推測,要等原廠宣布才能作準。

訊號全部轉為DSD

但是不能支援高解析度PCM音樂訊號,對MPD-5而言未必是遺憾,Playback Designs最厲害的技術是DSD,而且他們家宣稱不管外部是怎樣的訊源,MPD-5都可以用自家PDFAS技術把輸入端的時基差去除,然後把這些訊號全部轉為DSD,而且不僅是DSD,還昇頻轉換。DSD規格的數位取樣頻率是2.822 MHz,而MPD-5以自家設計的演算法倍頻,因此取樣頻率為5.644 MHz,所以就算我們只從PC輸入44.1kHz標準CD訊號,MPD-5一樣轉為5.644MHz的倍頻DSD訊號,這個規格比24bit/192kHz的規格要高得多,所以我們不必斤斤計較MPD-5的USB怎麼不能接收高解析度數位母帶,只需輕鬆簡單地享受5.644MHz倍頻DSD所帶來的好處。

如果你非得要讓MPD-5讀取24/96或24/192的音樂訊號不可,還是有辦法,但是要用AES/EBU或S/PDIF介面,一般電腦都有光纖輸出選項,或者使用高階音效卡的AES/EBU輸出,效果比USB更好。我所使用的North Star Design Model 192 MK II轉盤,本身具備昇頻輸出能力,以AES/EBU輸出24/96昇頻數位訊號,MPD-5就能正確的接收轉換,但這些昇頻後的PCM訊號送入MPD-5之後,一樣轉成2倍頻DSD訊號,我放的雖是CD規格,MPD-5播放的卻是SACD規格。

自家獨門演算

從上述的DSD昇頻處理技術,可以看出MPD-5確實有其獨門Know-How,也因為諸多自家獨門演算,MPD-5內部使用的DAC晶片也和一般市面上的DAC很不一樣。Andreas說市面上現成的DAC晶片聲音表現不能符合他的要求,所以他使用FPGAs(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自己動手寫韌體,利用DSP執行Playbacks自家的演算法。還有,Andreas對市面上現成的OP放大晶片也不滿意,所以他自己動手設計差動類比放大,所以說MPD-5無論是數位處理或是類比放大,全部都是自家獨門設計,而不是簡單買現成的零件來用,這也是MPD-5好聲的秘訣。

身為一部高價頂尖的DAC,MPD-5一開聲就展現迷人的質感,各種樂器的形體刻畫非常有活生感,聲音密度很高,可是卻沒有絲毫緊繃的感覺,而是很自然地呈現音樂既有的光澤,譬如阿格麗希演奏的「蕭士塔高維奇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由鋼琴獨奏導入的第一樂章,清脆亮麗的旋律引導出輕盈的弦樂,接著是一段份量很重的鋼琴與交響樂團互飆的段落,透過MPD-5播放,複雜的音樂中呈現出分明的條理與層次,讓我們輕鬆地注意到各種樂器與各聲部之間的交錯,表現蕭士塔高維奇當中的新音樂語彙。這張2006年的錄音其實並不是阿格麗希第一次錄製這首曲子,在1993年她在DG就已經錄製過這首曲子,拿出早年DG版與2006年的廬家諾音樂節現場比較,MPD-5很清楚地呈現不同錄音時期的內涵,1993年的DG版質地比較渾厚,而2006年的EMI版則亮麗通透,十多年前阿格麗希掌握這首曲子比較拘謹,在2006年時幾乎是阿格麗希帶著樂團向前衝,這些細微表情的變化,其實是我們挑選器材時非常重要的項目,講頻段分布、音質、音色雖然很重要,但這些條件綜合起來,最重要也最難的項目,其實是表達音樂蘊含的感情,在MPD-5上面,我們可以很自然又很輕鬆地重現最困難的音樂情感,這樣的音樂有著豐富的表情,讓人全心全意投入音樂當中。

條理分明、層次豐富

MPD-5不僅有自然生動的音樂表情,這部DAC還能把很複雜的音樂處理得有條不紊,像是馬勒的交響樂總是動用龐大的編制,如果訊源不能把音樂的層次交代清楚,那很容易把場面搞得一片混亂,失去了馬勒交響樂應有的美感。相對的,MPD-5可以把複雜的音樂處理得乾淨俐落,就拿伯恩斯坦指揮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來說,開頭的導奏將近5分鐘,描寫黎明初昇的的景象,音樂彷彿從遠方慢慢地飄過來,然後進入「清晨走過原野」的第一主題,MPD-5把這種由遠而近的氣氛描寫得非常漂亮,而且MPD-5那具有密度又有重量感的聲音質地,把樂團每一個聲部的音色都清晰真實地表現出來,各個聲部彼此交織,卻又融合為一體,呈現出大樂團的「交響之美」。

層次分明又條理清晰的能力,讓MPD-5在表現室內樂也是一絕,例如歐陽伶宜與廖皎含合作的「貝多芬大提琴與鋼琴作品全集」,錄音地點在亞門古典音樂錄音室,這個錄音室我曾經去過,錄音空間聲響很活,我也曾經在那裡聽過歐陽伶宜現場拉奏大提琴,當我用MPD-5聆聽這套貝多芬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時,不自覺地想像著亞門的錄音室,大提琴的殘響稍長,和我印象中聲響較活的空間相同,但在錄音師巧妙地控制,大提琴與鋼琴的音樂線條依然很漂亮,對照起DG的室內樂錄音,亞門的手法比較新穎,保留更多錄音空間的個性,而DG的錄音就偏溫厚,殘響較短。在MPD-5上面,數位音樂呈現出難以言喻的活生感,把聆聽音樂的享受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你可以品味各種樂器本身的聲響美感,也能體會室內樂當中的和諧與對抗,這些很細微的情感表現,真的是MPD-5昂貴的價值所在,他讓人忘記了音響的存在,而是把全副心思放在音樂上面,品嚐每一個音符變化交織而成的樂趣。

賦予音樂活生而豐富的音樂表情

對於Playback來說,MPD-5可說是他們的創業之作,他們成功地塑造了「一家之言」,在數位音樂格式繁多的時代中,Playback堅守DSD的路線,不管你給MPD-5任何格式的音樂訊號,它總是把規格拉到5.644MHz的兩倍頻DSD,等於把所有的音樂收藏都變成SACD,對音響迷而言,這是很厲害的技術規格,也是Playback技術領先之處,但對愛樂者而言,MPD-5雖是一部冰冷的器材,但數位音樂只要經過了它,彷彿就有了生命力,賦予音樂活生而豐富的音樂表情,這也是MPD-5真正的價值所在。如果我們只看到MPD-5的價格,這真的是一部不便宜的數類轉換器,但是論及真實自然的音樂生命力,這可就千金難買了!

廠商資訊

類比輸出:XLR×1、 RCA×1、 BNC×1
數位輸出:AES/EBU×1(最高24bits/192kHz)
數位輸入:AES×1  S/PDIF×1  TOSLINK×1 PLAYLINK×1 USB×1
參考售價:680,000元

進口總代理:極品音響
電話:02-2792-9778
網址:www.topaudi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