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I Scout II 最受歡迎的Hi-End入門唱盤
文/關培青
大概對LP唱盤有所涉略的朋友對VPI這個美國老牌都不太陌生,產品從重量級Hi-End盤到入門產品一應俱全,不過真正讓VPI成為熱門討論話題的卻是VPI較為基本的款式,因為VPI的基本款唱盤都保留了高價位機種的關鍵設計,無怪會受到預算有限但期待找好唱盤的朋友青睞。
入門的進階級硬盤設計
過去VPI最基本的HW-19系列在廠方的網頁上已經找不到,最入門的款式就是Scout,這已經是非常有實力的設計,而本刊類比專欄的第一炮則要由經過進一步改良的Scout 2擔綱。與標準的Scout來比較,Scout 2主要是由原來的壓克力轉盤升級成更為厚重的金屬轉盤,轉盤厚度達1又7/8吋,以6061鋁合金車製並嵌入無磁性的303不鏽鋼製成,重量達20磅,並附有鎖入式的唱片鎮,與更上一級的Classic的兩吋厚轉盤所差無幾,肯定能提供更為穩定的聲底。唱盤底板以1又1/8吋厚的MDF與12號厚度的鋼板組成,結構非常堅實而具有相當的內損,不易產生諧振。設置有四組腳錐與承放檯面耦合,四組腳錐的高度皆可調整,並在旋接面設有高密度泡綿做為阻尼材,除了可精細調校水平之外,對於阻尼材的鬆緊度的調整亦可做為調音的設定條件。轉盤軸承的設置採取「倒置式」的設定,理論上讓轉盤以像是「懸掛」方式安置,可以得到更高的穩定性。軸心採取硬化處理的鉻鋼材製作,轉盤部份則以採用青銅做為軸襯並以油脂潤滑,以得到穩定順暢而無雜音的轉動。馬達部份則是最理想的「分置式」設計,這點令筆者對Scout比起上一級的Classic更為欣賞。因為除了讓使用者能更容易處理馬達震動的問題之外,其實也可以隨意微調驅動皮帶的鬆緊度,來取得最合乎個人理想的聲音表現。廠方所採用的600rpm交流同步馬達起動相當快速,而且非常穩定,實際試聽Pitch非常準確,所以沒有任何微調轉速的必要性。
單點支撐唱臂結構
唱臂的部份廠方標示的是JMW紀念款,實際上看起來是分不出與JMW-9T的差別,外箱上也是標示配備9T唱臂,臂長9吋。此唱臂採取鎢鋼製作的單點支撐(Single Pivot)設計,目前有不少高階唱臂採用此設計方式,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單點支撐能以最簡單的結構達成最低的阻力與靈敏的反應。昂貴的單點支撐唱臂與較低價產品的最大差別多在於調整設定機構的繁複與精密程度,當然JMW-9T結構簡單,在調校上的精確性是比較考驗使用者的功力,但是只要設定良好肯定能得到非常理想的性能與音質。廠方強調JMW-9T唱臂的幾何完全等同Rega RB300,因此在Scout 2上是可以直接替換而毋需額外改裝。實際上隨盤附有調校量規,設定唱頭位置並不困難,不過對於有點年紀的筆者而言算是考驗視力;廠方說明唱臂桿是「可拆換」的,如此要更換唱頭就顯得相當方便,只要加購唱臂桿就不需要每次更換唱頭都要再次設置唱頭位置。後方的重錘可以前後移動與左右偏擺,如此就可以校準針壓與水平循跡角,重錘沒有任何刻度,針壓的設定勢必要使用針壓計,雖說較為不便,但比以預設刻度調校肯定更為精準。此唱臂也可以調校唱臂支撐點的高度以及VTA(垂直循跡角),不過設定上略顯不便。唱臂支撐點的高度理論上是愈高愈好,這樣水平循跡會更為穩定(這是單點支撐設計很重要的部份),但當有需要調整時,必需連「舉臂器」一併調整。至於VTA的部份則需要鬆開兩顆內六角螺絲,以旋轉支座螺絲微調,並不算太困難。新唱盤拆封廠方並未做任何「預設」,提醒使用者一定要重新設定VTA以正常操作。雖然設定唱頭位置不算困難,但是設定VTA卻讓筆者吃了些苦頭,主要還是由於搭配的參考唱頭Dynavector Karat 23RS對JMW-9T而言略輕,將唱臂後方的配重摘除都還難以調出足夠的針壓,需要在唱頭端另加重量。重錘則建議先不要完全鎖緊,以手可以調整但不會滑動的鬆緊度以利調整,只是每次挪移重錘也需要確認一次水平循跡角,這是較為不便的地方。抗滑的調整則算簡易,在一定的針壓範圍下概略調整即可(特殊循跡特性的唱頭則另當別論)。調校完成後工作狀況非常理想,確實是一支物超所值的好唱臂。
均衡而順暢的優異類比之聲
由於暫時無法對於承放台面採取進一步的調音,所以其實無法對於Scout 2真正的實力斷下定評。比起上一級的Classic,Scout的市場風評雖是略有不及,但是筆者觀察Scout 2的結構,是比起Classic更容易受到承檯甚或外界設定的影響,這也意味著Scout其實可以採取更多的手法提升音質,有更大的潛力供玩家嘗試與發揮。像是在Scout 2下方放置不同的板材、採用重量級的承檯,甚或用不同的腳墊取代既有的腳錐,都有機會讓Scout 2更為好聲。此外皮帶的鬆緊度確實會影響聲音,玩家可以自己嘗試微調皮帶張力,以取得心目中更理想的聲音。個人認為比起Classic,其實Scout 2有更多可玩的空間。至於隨附的唱片鎮是採取輕質量的設計,主要是針對「不平」的唱片加壓,筆者實際使用發覺除非上鎖力道極大,對聲音的影響並不明顯。不過Dynavector Karat 23RS唱頭較寬的體型在唱到最後竟會「撞擊」到唱片鎮,所以像是鐵三角、Denon甚或Supex某些款式較寬的MC唱頭都建議避免使用此唱片鎮,以免導致唱頭意外損壞。以Mark Levinson ML-7AXL內建的L3A唱頭放大模組搭配,很容易聽出Scout 2的聲音走向可說是以「順暢」為訴求,各方面的表現都是中規中矩,不會刻意強調「透明」或是「細節感」,而是無比的「自然」;中頻段相當豐潤、質感濃密,整體音質帶有相當的「晶瑩」感而毫不含糊。以一部VPI的入門產品而言,Scout 2雖然沒有天價盤的全黑背景、白熱透明度以及電光火石般的凌厲動態,但提供了穩定的聲音下盤、均衡順暢的音質以及高性能的唱臂以發揮MC唱頭的性能,明顯較一般廉價唱盤飄忽不定的聲音是大幅進階,完全展現了「類比」的優勢,音質足以將三十萬元級數的數位訊源拋開。即使更貴的數位播放系統也都不全是Scout 2的對手(當然還要視搭配的唱頭放大器),在此已經盡顯Scout 2的堅強實力。比起更貴的盤、臂組合,VPI Scout 2顯然有更高的經濟效益,肯定是有意進階Hi-End類比訊源的最理想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