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類比聲的Playback MPT-8+MPD-8數位訊源談起

【全文輯錄自「蔡克信醫師」】

我使用Playback MPS-5 SACD/CD機多年,也有廠商送過 多種數位訊源試聽,頂級機種的確在客觀音響條件都表現所值,音色音質各有千秋,MPS-5仍然堪用。這次送來試聽的MPT-8轉盤與MPD-8轉換器,與-MPS-5則有完全不同個性,我不是要作評論,只想談一下聆聽態度與感想。 技術規格上網都清楚可查,但數據不能代表音樂,雖然這套機器CD,SACD,數位流功能都相當先進完備,設計者Andreas Koch曾參與DSD的設計,但至今以音響論音響,下載音樂仍無法取代實體唱片。

台灣HIGH END音響的pioneer,已故的彭康德先生曾告訴我,他最想辦的雜誌是沒有評論的音響雜誌。經過這麼多年,我終於領會到他的想法。依據我的觀察,兩岸三地的媒體上焉者是精美型錄,下焉者是誇張催眠,尤其在沒有正確喇叭擺位下所做的器材評論無法客觀觸及器材真正個性與特質。老實說,現在器材要做的難聽也不容易,常常A器材的評論,一樣可以套用到B器材。另外,常有平價器材可以滿分,頂級器材可以挑出毛病,寫手真的有那麼厲害的判斷?向來有話直說的在下,沒有這一能力。反過來說,會設計製造頂級器材的老外,在臨時空間(音響展房)會擺好喇叭的也是少之又少。當然,媒體沒有廣告不能存活,我以前辦雜誌時的原則很單純,不管廣告,不管價錢,不夠好的器材不寫,夠好的不在雞蛋裡挑骨頭,不會以器材音色的個人喜惡作為評論條件。

Playback MPT-8+MPD-8裝妥,經過三天不關機,每天至少8小時播放,聆聽各類唱片,然後以降龍18掌檢視,認為須稍微調整喇叭擺位。一個禮拜之後才開始仔細評估。以下就選幾張唱片談談這套數位訊源。

基本上,這套器材具有暖調的個性,但不是人為甜膩軟弱的聲線。要說具有真空管A類的聲音可以,沒有大家認知的數碼味也可以,有稍濃郁的空間氣韻,但是,所有客觀音響要件都達到高傳真再現音源的要求。

弦樂最考驗數位訊源,瑞秋· 巴頓的《卡門幻想曲》,要能再生那把1617 Amati 高音域弓弦際會的足夠穿透力又有精緻華美微動態很難;當代音樂,《小提琴與低音提琴二重奏》(Elina/Niek),1780 Guadagnini小提琴,1747 Domenico Montagnana. 考驗優質美聲透明琴韻再生;《I’Adagio d’Albinoni》法國器樂合奏團,這張典型法式教堂的絕美又清晰的錄音,不論弦群或管樂、曼陀鈴、管風琴都非常自然真實;意大利獨奏家愛樂樂團分別以小ˋ中、 大、 低音提琴、古鋼琴主奏,弦樂團伴奏的歌劇詠嘆調改編的《幻想曲》專輯;這些弦的辨識質感傳真,Playback MPT-8+MPD-8的確比我聽過的其他數位訊源更具說服力,雖然跟黑膠的弦仍有些許不同,但與盤帶弦無異,盲聽應當三者難以分辨。

來台帶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出的Muti指揮的《Italian Masterworks》,歌劇管弦合唱傑作集,現場演出錄音,極其真實的場景,音場寬深高,音像比例層次,堂韻豐潤,細節無遺,特別是bass retrival, 堂間反射的極低頻迴響,正是 Playback MPT-8+MPD-8一展高解析大動態的絕活,而且是夠高不銳,夠低不混的類比聲響。大編制管弦與電子音樂混音的《神鬼戰士》電影原聲帶,更是極低頻大能量、解析與控制的大考驗(軌8,9), MPT-8+MPD-8輕易過關。

男高音Wunderlich 演唱的Flotow/Martha歌劇詠嘆調,栩栩如生,高揚清澈又具張力的高音延伸,極為動人;流行女歌手Anne Bisson的《Blue mind 》細微表情同樣真誠流露。巴黎愛樂廳的《旅程》管風琴曲,Latry以超高技巧演奏出新式管風琴的音響極致,當然也非常考驗音響器材的再生。現代敲擊音樂《Bazz Ma Tazz》中的《Three man》,打擊樂,豎笛與大提琴三重奏,是鼓擊瞬應,管樂氣韻,弦樂透明的考驗。這些MPT-8+MPD-8完全勝任。

《A STAR IS BORN》電影原聲帶,其中有許多現場對話場景,演唱真實情緒;Camila 演唱的《Havana》,激昂與震撼的低頻,也都證明 MPT-8+MPD-8暖調並非軟弱,而是類比的特色。
類比不等於黑膠,黑膠不論母源是數位或類比,刻成黑膠就是類比,它有活聲與實體感,更像真實的特質,但是不見得最傳真原錄。Playback MPT-8+MPD-8則是最類似盤帶,可以再生最接近原始錄音,而具有類比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