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 期《煮酒論英雄》: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全文輯錄自「HI-FI 音響 review」】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夠照吧!

Playback Designs的創辦人/行政總裁/工程師Mr. Andreas Koch,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即數碼音響世紀初,就加入了瑞士Studer ReVox,參與研發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異步數碼音頻採樣率轉換器,並於1984年取得專利。之後,於1985年再轉到杜比實驗室,替杜比研發出第一個數碼音頻產品AC-1編碼器及解碼器,一個專業用、用於電視數碼音頻傳輸的壓縮方案。其後再有更廣泛使用的AC-3編碼器及解碼技術。其後,他又再被挖角回到Studer ReVox去,負責研發更高端的專業數碼產品。

跳到1997年,Andreas加入Sony,並主理、參加專業用8聲軌DSD錄音/剪接/混音設備開發、Sonoma 32聲軌DSD在單一個人電腦上運作的研發,以至與飛利浦商討/訂定SACD的所有標準,都有Andreas的參與。再跳到2003年,Andreas以獨立工程師身份參與EMM Labs產品開發,工作遍及專業或發燒產品上的硬件與軟件程式。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三十年功力

Andreas與EMM Labs合作四年多、五年後,即2008年,他終於立定主意,憑其過去25年練得的一身好武功,憑在數碼硬/軟件方面的深厚經驗,成立自己的字號Playback Designs。

十年過去,Andreas以Playback Designs的作品証明,他就似當年一樣,設計、表現不斷演進,一件比一件精良。至於今回這套話題之作,注入了Andreas過去三十年在數碼產品的研發功力,絕對可視為Playback Designs里程碑之作的MPT -8/MDP-8,其工作樣辨機於去年中,在HKAVE音展上快閃演出後,隨後即被帶回廠。

十年來,由早年Classic 5系、Classic 3系,再到今日的Dream系,確係看得見又聽得見的進化,仍見兩側到面版的家族式波浪形線條之同時,頂板亦加入了弧面且帶層次變化的紋理,更因機箱壯大了不少,令家族式的波浪形面及帶層次變化的線條,得到更大的空間、距離發展,令整件事看起來更具雕塑感、且帶有S身形的婀娜!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主菜

機箱之所以更壯大,除令造形更有看頭,這既是主菜亦是副作用。另一方面是利用更厚重的裝甲,以抵禦外來震波及電波干擾、入侵,且帶來更充俗的內部空間去強化各電路,讓各電路之間有更理想的編排、劃分、隔離,這絕對是主菜。

最好的物理隔離及專屬的電源供應,肯定係所有Hi-End數碼音頻產品在供電上、音頻電路上的常規要求,於Dream系的產品上,他們連顯示屏亦以專屬的電源供應供電。MPD-8 解碼器身上有三個雙電源供應器,更被安置於堅固的Mu-金屬屏蔽罩中,防止干擾流出,足以令最敏感模擬電路完全不受騷擾。眾所周知,為每個聲道設一專屬電源已可帶來明顯改善,但Playback Designs走得更遠,每組電源供均為兩個獨立、並聯的電路,得以令核心D / A部份跟模擬部份的供電劃分得更仔細。廠方表示,這般嚴謹的手法或有點矯枉過正,但對音頻表現的益處極為顯著,改善之大,能夠測度得出之同時,更可清晰地聽見差別。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免受侵擾

音頻電路需要良好屏蔽,免受到任何侵擾,為控制立體聲模擬輸出兩聲道之間不致被串音或互調效應劣化音質, MPD-8 DAC的每個聲道都是完全獨立的電路,從D / A核心開始到模擬輸出電路,每個聲道都完全分離於獨立的電路板上。所有數碼輸入訊號均經過濾波、整理及Playback Designs專有算法處理,以避免對超敏感的DAC產生任何干擾。對時鐘訊號產生器的設計亦採取特別處理,以確保它不會受到任何外來干擾。

MPD-8與MPT-8之間通過專用的(PLINK)光纖聯繫,這亦有利於兩機之電流分離,進一步將MPD-8跟數碼訊源的影響隔離開來。眾所周知,數碼訊源的異步時鐘(硬盤驅動器、中央處理器、顯示器等)或會帶來不同程度的訊號“污染",並入侵模擬電路。MPT-8可將接收到的數碼訊號進行整理,然後通過完全電流隔離的專用光纖電纜(PLINK),把清理後的數碼流發送到MPD-8,讓MPD-8不受“污染"下,將數碼訊號轉換為超高質模擬訊號。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不單是轉盤

MPT-8雖然身為轉盤,但亦配備一系列至流行的數碼輸入,支援USB(PCM高達384kHz,DSD高至11.2MHz)、AES/EBU(PCM高至192kHz,DSD通過DoP)、同軸(PCM高至192kHz,DSD通過DoP)、TosLink光纖(PCM高至96kHz)、PLINK光纖(PCM高至384kHz,DSD高至11.2MHz)。

故MPT-8不單是SACD/CD轉盤,只要再額外購置Syrah音樂伺服器、Roon Core侗服器或Stream-X串流處理器等內置裝備(詳情請聯絡總代理Sound Concepts),即可變身成音樂伺服器或音樂串流處理器。至於MPT-8的常規主菜,即拾訊及驅動組件,採用D&M專為發燒應用而開發的高質素製作,該拾訊及驅動組所有關鍵部件,均為金屬製作,足以提高其穩定性、循跡精度及抗震能力。

playback

雙差動、全平衡

MPD-8解碼器當然亦配備一系列至流行數碼輸入(規格跟MPT-8轉盤大致相同),以便它充當獨立解碼器,跟任何其他數碼訊源一起使用外,各輸入亦可內部自行關閉,以防止其他暫未使用之數碼訊源的異步數碼流進入DAC,構成任何無可避免的負面影響。模擬輸出則配備XLR平衡、RCA非平衡各一對。模擬輸出更可設定-6dB/-3dB/0 dB/+ 3dB/+ 6dB等之固定增益,並設純模擬的音量調節功能(可旁路)。

數碼轉模擬DAC部份,採用Playback Designs自家專有數碼演算法,以及雙差動、全平衡的晶體管模擬輸出級。這種從頭開始、全新設計的真正雙差動結構,意味著一個聲道實際上有四個完全差分數碼電路,背後再由專用的FPGA驅動。從數碼電路板到FPGA之數據傳輸亦是差動格局,之間亦無有任何電流接地連繫可導致不必相互干擾。模擬輸出級上更用上設0.1%金屬膜電阻器及薄膜電容器等優質元件,並配備極低噪又精確之阻抗轉換器。每一聲道的模擬輸出級,皆有其獨立的印刷電路板,並配備獨立的線性供電(不是開關式供電),以取得最佳音質。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非常取樣率

通過一系列算法對所有PCM輸入進行升頻,以達到非常高的採樣率,以更高的取樣率轉換為DSD。所有的DSD輸入也被轉到這取樣率上,升頻至50MHz左右。在這非常取樣率下,不僅有利於DAC的模擬部份大幅度精簡,且可防止在大多數其他DAC結構上,常見的非線性失真。就像Playback Designs以往的所有產品一樣,核心DAC棄現成晶片,採用成本及技巧要求更高的分立元件構建而成,而Dream系列的DAC則有更複雜的架構及佈局,更精確又強大的組件,並對任何可能影響其性能的電路嚴格分離。

過去,MPS-5 SACD播放器在十年間,共提供了20項軟件及一項硬件升級,如今Dream系列的設計理念亦一樣,用於性能改進之軟件升級及新功能,將支持所有PCM及DSD格式。如再有其他功能擴展需要,例如再有新串流媒體及編碼格式,Playback Designs都能以最簡單又快速的模式作出升級、支援。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夢想達成

Andreas談到其設計哲學時拋出的第一句,就是“We had a Dream!"不禁令我聯想到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1960年演說中的名句“I Have a Dream!"對比起當年馬丁路德金懷著一個未完的夢想,今日的Andreas確實幸福得多!祗因有一個已達成的夢想擺在眼前,推出了這個Dream系列,其成績或已達成了Andreas一個多年來的理想,故以Dream命名!

Andreas及其團隊在Playback Designs上花了十年時間,Andreas更說是其三十年功力的重要成果,當然其最終目的都是要讓大家透過Playback Designs,透過MPT-8/MPD-8享受靚聲、靚音樂。整套MPT-8/MPD-8之靚,可以講已到了脫俗的境界,已超越將其逐個頻段、逐樣效果分割來聽,斬開來討論的層面,而係應去在意其音樂傳神度、流暢度。MPT-8/MPD-8給的我第一個強烈印象、第一下驚喜,在於聲音完全無碴。

完全無碴可以係聲音滑溜得毫無細節、缺乏諧波空氣,MPT-8/MPD-8當然不屬這類,而係背景非常乾淨,且無論人聲或樂器聲都完全沒有起毛邊、被綑上毛刺,令到聲音的線條變化更鮮明、細膩、自然,連隨強化了整個音樂畫面。但不要將之跟聲音無毫無菱角的不自然效果混淆,嗓子或物理上該有的菱角MPT-8/MPD-8依然自在地發放。

Playback

最強與最弱

另一大強項在於最強與最弱的反差,播出Michael Tilson Thomas指揮三藩市交響樂團演奏兼自家出版的《馬勒第五交響曲》SACD,第一樂章引子上,一段約廿多秒,且音壓漸進提升的小號之後,即來對鈸、管、弦、定音鼓、小鼓等強音大合奏,過後,整體再轉到較安靜的群奏。短短三到四分鐘內,音壓大開大合了幾圈,MPT-8/MPD-8確實把握得相當好,強音處勁度十足兼燦爛,弱音處溫柔加細膩,非常強烈的反差下,見臨場立體感。

再來《Blue Coast Collection-The E.S.E Sessions‧Various Artists》SACD版,在〈Looking For A Home〉中兩支結他,前中左的結他與後中右的Dobro,前後對比明確之同時,聲音完全沒有起毛邊或綑上毛刺下,令聲音線條更見鮮明細膩,彈撥、擦弦在使勁與輕柔之間,顯得悅耳又生動,叫我聯想起如用Leica望遠鏡去觀景般,被拉近放大的景物鮮明得來養眼,絕無日系高級光學那種,明亮、霎眼嬌得來容易令人眼倦的過強反差。加上先前提到的完全無碴效果,邊聽邊望去兩結他的結象,感覺享受、吸引!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一首歌一個故事

播SACD了得,或有人會說,當然啦!SACD嘛!那我就要話畀你聽,當MPT-8/MPD-8面對一張1985年出版的本地流行曲CD《林子祥85專輯》之時,同樣保持整件事來得悅耳、細膩,最重要是能夠表現出林子祥一首歌一個故事的不同演譯情緒,即如《水中蓮》的清雅、《丫嗚婆》的鬼馬、《二人世界》的幽悠閒適、《仍然記得嗰一次》的深情、《星光的背影》的看透、《石像》的一道傲氣、《心肝寶貝》的甜……!MPT-8/MPD-8讓我一一接收得到。

毫無疑問,MPT-8/MPD-8無論處理SACD、CD,新或舊錄音都有高水準演出,想主要歸功於其自家的數碼演算法了得之同時,DAC到模擬放大亦強大。個人至欣賞者,始終是其完全無碴,沒有起毛邊、無被綑上毛刺,令到聲音的線條變化更鮮明、細膩、自然,連隨強化了整個音樂畫面的本事,能夠帶出不同的演譯情緒又悅耳就係好貨色!你聽過了沒有?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細緻流暢又自然不浮誇 – 何森

兩年多前我們四位主筆在大房裡一起試聽過Playback Designs MPS-5LE SACD/CD機,我拿再之前兩年半前同樣在大房試聽過的emmLabs XDS1 V2 SACD/CD機跟它做了一個比較,我說MPS-5LE的個性較溫柔,像王菲;XDS1 V2的個性較豪放,像Eva Cassidy。論全頻分析力,MPS-5LE與XDS1 V2可謂不相伯仲,兩者皆能把每張SACD、CD的音樂訊息量盡情發放出來,它們最明顯的分別是:MPS-5LE稍傾向表達音樂的美感,XDS1 V2稍傾向表達音樂的動感。XDS1 V2的動態對比十分強,重現敲擊樂器的件頭感極佳,最擅長重播節奏刺激明快,令人聽得血液沸騰、心花怒放的音樂,因此XDS1 V2播《Brothers in arms》時充滿dynamic,節奏明快、低頻結實有力,跳彈力之佳令人聽至手舞足蹈,充滿搖擺力量。Playback Designs設計人Andreas Koch談吐溫文爾雅,個性隨和,平易近人。他設計出的MPS-5LE亦聲如其人,不追求緊張刺激感與搖動房間的震撼力,它的吸引力是來自極致的柔順度、溫暖感、親切感與久聽不疲的悅耳感。

今回在大房試聽Playback Designs新出品的MPT-8 SACD/CD轉盤+MPD-8解碼器,我以一叠耳熟能詳的SACD、CD聽了大半天,結論是Playback Designs的聲音哲學依然不變,MPT-8+MPD-8不偏不倚的聲音個性不火爆、不是擂台上重拳出擊的拳手,不是舞台上拿着電結他不停搖擺身軀的搖滾樂手,它們沒有侵略性、攻擊性與震撼性;相反,用MPT-8+MPD-8欣賞音樂的美感與動感是件賞心樂事,連續聽四、五小時也不會感到任何煩躁或耳倦,而且因為它們重現出的低電平訊息量十分豐富,使我聽多了不少平日不太察覺的弱音細節,尤其是平日用Accustic Arts Drive II+DAC II MK II聽的是該SACD/CD hybrid碟的16 bit / 44.1 KHz PCM層,今回聽的是同一張碟的DSD層,聲音的流暢順滑度明顯有提升。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MPT-8+MPD-8雖然沒有AA分體CD組合的豪放霸氣,但AA也欠缺Playback Designs那種溫柔美態,細膩與溫馨。

今回煮酒用的前、後級是Accuphase C-3850+P-7300,並非慣用的ModWright前級+Hegel H30功放,我必須先以AA分體CD組合作為音源聽了幾天,摸清這套金嗓子前、後級的聲底後才得出以下我對MPT-8+MPD-8的評語。

① 瞬變速度快 ― 由頭到尾聽過Accuphase出品的Special Sound Selection for Superior Equipment SACD/CD的17段不同類型的音樂選段後,我肯定MPT-8+MPD-8是我聽過瞬變速度最快的分體SACD/CD組合之一。無論是鋼琴獨奏或小提琴獨奏,MPT-8+MPD-8的快,是生動活潑、充滿靈巧彈跳力的快,當中不含半點直線上落、機動式的快,像一台貼地性能超強的法拉利跑車,以高速在迂迴曲折的公路上奔馳,車手的每個判斷動作均精準無誤,節奏流暢,收放自如,如履平地。

② 音響畫面十分通透,背景特別乾淨寧靜 ― Accuphase試音碟頭13段古典音樂皆為近年的DSD錄音,錄音場地大多為音樂廳,清楚捕捉了錄音現場的天然殘響(堂音)。與聽慣聽熟的AA分體CD組合比較,很明顯是MPT-8+MPD-8的音響畫面更通透,背景更乾淨寧靜,堂音更豐富,聽Track 4的男高音在這方面最明顯,清晰細膩的咬字尾音,伴隨着音樂廳的堂音,把DSD錄音的優點盡展無遺。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③ 音像聚焦力強,立體感鮮明,3D音場極深,層次分明 ― 無論是一個鋼琴、一支小提琴、一隊四重奏,或滿員的管弦樂團,MPT-8+MPD-8重播出的音像皆有極強的聚焦力,音像不會變形(肥大),樂器與樂器之間的距離清晰,樂器的大小比例恰當,絕不會件件都大大件,亦不會件件都「細細粒」,歌手不會張開血盤大口,口形大小視乎收音時口部與咪高峯的距離感,及混音師混音時如何調節電平。總言之,我十分欣賞其結像力與樂器的立體感的真實性,大大提升臨場感,這一點對聽古典音樂尤其重要,因為聽在Studio錄的流行曲經常都有「大口」(如Diana Krall),但聽古典音樂出現「大口」就不能容忍了。由於MPT-8+MPD-8的音像大小比例準,3D音場感表現就凌舍出色,極具現場感。

④ 高頻不尖不硬,順滑流暢 ― 這是SACD制式的先天強項,尤其是以真正DSD錄音製作的SACD碟。平日用AA分體CD組合聽上述的Accuphase SACD/CD,小提琴、小號的高頻音色就沒有MPT-8+MPD-8那麼柔順悅耳,始終帶多少硬質感或大聲時有多少「響」。喜歡聽柔順自然的弦樂及順耳的管樂音色,家中組合又沒有膽機,MPT-8+MPD-8雖然沒有膽味,但其柔順悅耳的高音質感應能討人歡心。

⑤ 低音反應快,結實有力,收放自如 ― MPD-8解碼的低音分析力極佳,論反應速度,鼓聲的結實程度與收放自如的控制力,應該可以贏盡所有膽解碼器。雖然抽鼓的力感不會是打斷鼓棍或拳拳到肉,但結結實實的鼓聲反應速度極快,絕無半點虛浮鬆矇。我認為其低音具高解像度,但不誇張、不譁眾取寵。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⑥ 全頻動態對比極佳 ― 音源級數越高,動態對比理應越凌厲,這已是常識,不用多說。可是,我聽過售價比MPT-8+MPD-8更昂貴的分體數碼音響組合,最弱與最強音的動態對比就不及它們那樣凌厲,尤其是聽古典交響樂。Andreas Koch是DSD之父,當年他領導的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台DSD錄音編輯系統Sonoma(8聲道),對如何正確轉換與環原DSD當然是權威人物。我特別找來Telarc著名的1812 CD,聽的是Track 2「意大利隨想曲」。此乃1979年初面世的Telarc數碼錄音(LP),當年Telarc用的Soundstream數碼錄音系統規格是16 bit / 50 KHz,工程師Jack Renner採用Studer SFC-16取樣率轉換器,把50 KHz數碼母帶的取樣率轉換為44.1 KHz後才能製作此CD的母盤。不講你不知,Andreas Koch就是Studer SFC-16的設計者,單憑這點大家就知Andreas Koch在數碼音響方面的功力有幾深厚。1978年9月在Cincinnati Music Hall的數碼錄音,今天聽來雖然音場不及新DSD錄音闊大,但由最弱音至最強音的動態對比之凌厲我認為更勝不少今天的DSD錄音!我扭大音量去享受柴記這首隨想曲,後半部分那帶有舞蹈節奏的歌唱性旋律極優美,樂曲結束前慶祝節日狂歡的熱鬧氣氛,過癮到不得了。我相信MPD-8把44.1 KHz PCM升頻至DSD數碼流後才解碼也是弦樂細膩滑溜、動態對比超卓的原因之一。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⑦ 人情味濃,感染力強 ― 我揀了香港Sony Music於2015年出版的《The Brothers Four sing Lennon / McCartney》SACD(Track 13-23),聽聽這個當年(1966)的靚聲錄音。雖然仍未能與最靚聲的黑膠碟重播相提並論,但MPT-8+MDP-8重播此SACD已經靚聲過今天很多所謂發燒碟錄音。自然、溫暖、溫馨、優雅、和諧,膽咪時代模擬式錄音那種懷舊味道充滿濃厚的人情味。轉聽香港環球唱片公司於2015年推出的《關正傑雷射金曲》SACD,當年寶麗金(飛利浦)的模擬式錄音亦有血有肉,人情味濃。關正傑字正腔圓的歌聲真是百聽不厭,曲與詞皆一流。當年的關菊英與雷安娜當然靚聲,但我更愛黃露儀的聲線,她與關正傑合唱的「常在我心間……愛你不分早晚」,聽了三十多年依然是那麼悅耳動聽,甜到入心。

要說的都說了,聲底似歐洲機(Studer, Orpheus, Nagra, darTZeel)的Playback Designs MPT-8+MPD-8是否your cup of tea,就留待你抽空到「聲之島」驗證吧!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是我聽過臨場感最實在的同類產品 – 劉志剛

接到邀約,評Playback Designs 「一套西裝」MPT-8和MPD-8 ― 欣喜。一直以來,我都推崇SA-CD制式。常對人說,要studio monitor那樣的準繩度(和赤裸度),選emm Labs錯不了;但如果你在要求「準」的同時也不想犧牲「悅耳」,選Playback Designs吧。(當遇著真正差的錄音,studio monitor grade的器材真係「唔聽得」的啊)

我是在「完全不知道MPT-8和MPD-8技術規格、連價格也不明」的一種狀態下,去聆聽它們的。這避免了某種先入為主,未嘗不是試聽的好方法。Eric Li是「音樂版」前主筆,跟我一樣無SA-CD不歡;我邀請他與我一起初嚐MPT-8和MPD-8滋味。所謂「有大食大」,我們的audition軟件,清一色Super-Audio碟;有singer layer的,更多是Hybrid的。

最先出場的是Carlos Kleiber指揮巴伐利亞市府樂團演奏貝多芬第四交響曲(Orfeo)。這個錄音,由LP到CD到今日的SA-CD,已數不清聽過多少遍;但我還是首次真正感覺到演奏裏那洪荒之力(primordial force)!有點毛管戙… 第四樂章,那份剌激叫我坐在椅子的邊緣,頭皮直發麻!一曲既終,爆發的鼓掌聲是從未聽過的真實(不是說這個錄音裏的掌聲是世界之最,而是根據我聽這個錄音N次的經驗來講)Eric作理性分析:根本不需動腦筋去找,音樂裏每個detail已擺在眼前了。細節多得來不煩雜,條理好極了。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接着又是交響曲:Mariss Jansons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第五的終樂章(BR-Klassik)。第一個感想是畫面的連貫度與自然感好到不能再好。各種樂器的音色音質「區分(differentiation)最大化」。動態(包括所謂micro-dynamics)好到癲。想真正明白指揮家的詮釋,也許真需要這個級數的Hi Fi;之前聽這個錄音的終樂章,不覺得樂隊奏得這麼playful呢。

外國音響雜誌寫手們多以pop類音樂去試音,他們經常說「這部機的節奏感很好」之類。只聽了兩張碟,我已嚷著這套Playback Designs好rhythmic。Eric說,古典音樂沒有pop那樣的「蓬拆.蓬拆」固定節奏型,但有內在脈搏(inner pulses);Playback Designs表現這個真是出眾。

鼓掌、喝采聲又是使人毛管戙的真。

轉genre,聽玉置浩二《酒紅色的心》(BMG的Hybrid版,不是近年的Sony 1+1)。奇!沒有了我們慣常聽到的「鬱積」,情緒上鬆一些。怎會這樣?我覺得是由於這Hi Fi系統聲音透明度高到極,聲音餘韻也去得盡一些所致。Eric:「犀利。但不是instant appeal。」我答:「對,是唔覺唔覺的潛入你內心的犀利。」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綾戶智繪`LIVE!´(EWE)我選聽Amazing Grace 一曲。她的技藝無容置疑,但錄音製作的問題(主要是場地錄音師的責任)是那麼清楚的讓我們聽到!幸好氣氛取勝。

Neeme Järvi指揮卑爾根愛樂樂團演奏《天鵝湖》(Chandos的24/96的錄音)是Eric帶來的。我事後立即訂購一套。「靜如處子,動若脫兔」不足以描述這套Playback Designs的厲害。靜如「處子」沒錯。動若發動突襲的「眼鏡蛇」,迅雷不及掩耳!它將金嗓子前後級的潛質完全發掘出來,Eric話未聽過「金仔」是這麼爽的。

音場龐大、深邃,能量感充沛,即使爆翻天也表現從容。堂音漂亮,空氣感自然。三角鈴聲仿如仙女散花。誰說Chandos錄音太「濕」導致清晰度不是最高?是閣下套傢生未夠班罷。

Eric: 「無需集中精神已全然投入音樂裏」「這系統的個性是不突出地突出」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Esa-Pekka Salonen指揮洛杉磯愛樂樂團的`Bernard Herrmann: The Film Scores´專輯(Sony)是電影音樂「音樂會作品化」。此碟顯出Playback Designs這系統在attack, 音樂張力、音質、定位、泛音等各方面都叫人拍掌。聽Alfred Prinz與維也納室內樂團灌錄的莫扎特單簧管五重奏(Denon SHM-SACD,單層碟),Eric指出「不突出但就恰如其分的好。Inner pulse, ambience都傑出。」聽尾高忠明指揮札幌交響樂團演奏葛里格《抒情小品》(Fontec)裏的夜曲,音與音之間的連貫度(Eric用「連氣」一詞)是那麼引人追著聽,有超實在的臨場感。聽Murray Perahia演奏蕭邦前奏曲集(Sony),壓根兒已忘記自己在聽Hi Fi了;當我換碟時,Eric一臉依依不捨!

夏韶聲《諳2》的「空凳」(Shower Music/華納,SACD 1+1裏的單層SA碟),結像從未聽過是這麼明朗化的。人聲感染力大到無以復加。Eric說將錄音裏最後隱藏的細節都「輕輕浮出來」。(不是「呯」的擲出來)我說,這是高清得來含蓄,不是有些牌子/產品的「懶」高清。同是高清,但taste差天共地!

聽Carmen Gomes`Reference Songs´(STS Digital)的Fever與The Thrill is Gone,那份節奏感把人俘虜。聽`Piazzolla.The Rough Dancer and the Cyclical Night ´(American Clave出品,由Piazzolla, Pablo Zinger, Paquito D’Rivera演奏),覺得Tango的粗糙硬質稍稍(很輕度的)給修飾過。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獨自聽了Thierry Fischer指揮猶他交響樂團及摩門教帳幕合唱團,聯合眾獨唱者的馬勒第八(Reference Recordings)。這個在鹽湖城「大帳幕」做的錄音不易播,尤其只用兩聲道(它有多聲道選項供欣賞,我在家裏聽過)。以「二聲道SA-CD播放」來說,呈現的清晰度、臨場感是難能可貴了。

Markus Stenz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及荷蘭電台合唱團的《給耶羅尼米斯·博斯的安魂曲》(RCO發行。Hieronymus Bosch就是那個以描繪樂園與地獄情境的「三聯畫」著名的荷蘭畫家),又是玩空間、像tailor-made給多聲道的作品;用MPT-8和MPD-8聽兩聲道播放,也有板有眼。男中音David Wilson-Johnson 在這裏負責的角色,是大天使邁克爾;他咆哮著訊問博斯的靈魂,逼力驚人!

劉志剛:「聽多少張碟就展現出多少種聲音個性。」

「以二聲道SA-CD播放來說,我未聽過臨場感比這次更實在的。」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從容氣度下的謙厚紳士 – 陳偉昌

Playback Designs老闆兼總設計師Andreas Koch,將全新旗艦訊源系列命名為Dream Series,也許,這套系統的聲音表現,就是他所追求的夢想之聲。而他的夢想之聲,與Koch身上的學者氣度出奇地契合,斯文、細緻、大方,滿載文人氣質。

先以《Brahms: Cello Sonatas, Hungarian Dances》(Alexandre Tharaud, Jean-Guihen Queyras)開始試聽。從大提琴與鋼琴身上,感受到MPT-8轉盤+MPD-8解碼的沉厚中、低音能量,如此豐富又高密度的下盤,加上Accuphase旗艦前、後級之助,令整體能量填滿了我們大房這四百餘呎空間,甚至還有點過於厚重。

這股高密度能量,並非堅硬如Dream Series的機身,這是充滿彈性與韌性,不會帶來壓迫感,不過,除非在更大的空間內聆聽,否則用不着如此巨大的聲音密度。要將之梳理有道,需要一系列聲底中性甚至爽快的線材。經過多番比較之下,決定採用以下配搭:MPT-8 CD/SACD轉盤經Analysis Plus Silver Apex電源線取電,MPD-8解碼用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前級是換上Oyaide M1/F1插頭的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後級則是Analysis Plus Ultimate Power Oval;至於訊號線方面,Analysis Plus Silver Apex XLR行前、Dignity Audio Bravo XLR行後;喇叭線維持Audio Note ISIS LX168。

Playback Designs MPT-8 & MPD-8

換線之後,大提琴在高分析力之下,依然擁有濃厚綿密的聲音,而且煙韌非常,就算在中、低音稍為稀釋,仍然密度十足。訊息量多,不過大部分情況下,你不會特別在意它們,只因MPT-8轉盤+MPD-8解碼始於以音樂主體為先,再多細節,也不會亦無意與音樂本體爭做主角,流麗、連貫是這套訊源其中一項根本個性,所以連續變化的弦樂就非常流暢、線性。

聲底斯文,就算大動態的對比和起落速度快,聽起來不是開山劈石般強硬,着眼點不是要營造嚇你一跳的直上直落式打樁機音效,真正重點在於如何展現動態的完整起、收過程,還在當中無數細微變化。

鋼琴分量沉厚,大提琴既凝聚、實在又潛得夠深,兩件樂器有如真實般存在。其低音分量將Brahms大提琴奏鳴曲的沉鬱與矛盾充分重現。過程中毫無半點拘謹,一派旗艦氣度,從容自在,能量似是取之不盡,特別是中、低音方面。

接下來要聽的仍然是鋼琴,不過合作對象換成低音提琴與爵士鼓,那是大家熟悉的《We Get Requests》(Oscar Peterson and his trio),選來Analogue Productions製作的SACD版。三款低音分量十足的樂器,MPT-8轉盤+MPD-8解碼除了重現出三者的沉厚,還有彈力。例如撥彈低音提琴的彈性,寬鬆而低調,收結乾淨又完整,聽起來不覺特別快,因為你可以充分地接收到弦線被撥彈後去到靜止時的各種細微變化,這需要仔細的控制力和反應速度,才可將之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套訊源正好做得到,而且做得好。

爵士鼓的低音大鼓同樣夠大、夠厚也夠清晰,這種清晰在於鼓皮震動變化夠多、鼓腔大小明確,以及共鳴效果夠像真。瞬變快速、連貫、不斷尾,也不會無端將配角變得搶鏡,讓大家充分感受低音提琴手和鼓手的高手實力,將鋼琴「罩」得密不透風,如此情況下,就算鋼琴家亂彈,他們似乎也招架得住。

當然,鋼琴也不是省油的燈,Playback Designs旗艦以其近乎權威的說服力,令你了解到樂手的強大之處。鋼琴通透之中帶着微糖,高音光亮、晶瑩、清澈又不會刺眼,與泛音一樣,平順又不含雜質。這種線性、無峰值的中高、高音,在Brush輕掃銅鈸時就更加顯露無遺,沒有任何令人皺眉頭的刺耳沙石。

線性、細緻之外,亦保留一定的平實,不會在細膩的演繹之下,扭曲錄音本來面貌。Playback Designs從第一款產品,已揉合了屬於高級音響的精緻,和專業音響追求的高傳真。分析力分面,MPT-8+MPD-8的而且確是十分出色,然而它們始終不是音樂製作上的「工具」,這並非它們的定位,故此處理弱音細節時,沒有傾向銳化枝節訊息以及瑕疵,一切以音響主體為先。就算細節量多,表示方式也是亦為含蓄,聽起來也更為細滑,這是常見於民用高級音響的聲音特質,不是「工作聲」。

假如是「工作聲」的話,往往被首要強調的是高清感、銳利度、弱音細節,當這些元素被推前於音樂本身,面對美式爵士樂,實在難以播得入味,表現不了應有的煙霧感和寬鬆氣氛。Playback Designs的聲底取向是「賞樂」而非「工作」,重現美式爵士樂味道當然手到拿來,而MPT-8+MPD-8把這方面的表現推至新高峰,最重要是聽起來自然像真,沒有刻意、做作。音色方面,中性之餘又帶着輕微的暖和感,令音樂變得更加親切。

另一項「親切」之處,並非聲音,而是操作。歐、美Hi-End級器材,尤其是數碼訊源,為數不少都是「性格巨星」,於操作時要一步一步慢慢來,不要一口氣連續按多個按鈕,否則不是跳過中間一切指令、只執行最初輸入的操作,就是乾脆罷工,甚麼都不做。MPT-8+MPD-8就完全沒有這類「性格」,可靠度高又「順得人」,不會強迫你「慢活」。

細緻、以音樂主體為先,既不會將細節銳利化,也不會將空間感以「刻劃」方式呈現,令聲音不帶半點「刻意」,也不會強迫聽眾特別去注意某一部分、頻段,當然,也不會為聆聽者帶來心理與生理壓力。播放《Love Is a Four Letter Word》(Jason Mraz)CD 2的demo、live錄音,樂器大小近乎一比一,不乾也不瘦,所以人聲、樂器同樣健康飽滿。人聲非常真實,可以聽到頭顱大小,甚至來自胸腔的共鳴,不會靈異地只有一張嘴飄浮在半空。人聲厚而滑,不過並非打磨至亮面那種滑,而是大量起伏之下依然線性那種順滑。

結他的金屬弦線延伸出色,光度理想,可以輕易聽到其直徑以及泛音。與沉厚的低音形成強烈對比,就像Leica菲林機拍出來的相片,色彩厚重濃郁,絕無綑邊式銳利,黑色夠實淨亦有層次,光位細節充足,不是以「力度」取勝。

當結他全部弦線皆換成尼龍,質感、直徑連帶與琴腔產生的共鳴變化,和金屬弦完全不同,而且具有說服力。

低音方面,應下潛的潛得深,應具有衝擊力的,卻不會打埋身,共通點是同樣以呈現彈力為先。聽《Mahler: Symphony No.5》(Iván Fischer, 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定音鼓與低音鼓,在音域與形體當然完全不同,MPT-8+MPD-8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兩者不同之處。而定音鼓雖然有一定衝擊力,不過遠未至於打心口,只因這套訊源不會給你死實、硬朗的中低音,反而看重如何重現鼓皮動作及鼓腔大小、共鳴特質。低音鼓也一樣,應該潛下去時延伸得毫無猶豫,更不會無端加添120Hz左右的中低音去增加刺激,表示MPT-8+MPD-8在中音至低音之間,沒有可聞峰值。

由輕而緩的樂怡,一層一層推至高潮,一浪接一浪的張力當然難不到MPT-8+MPD-8,不過這些浪濤不會殺埋身,聆聽者接收到的只是張力,不是壓力,氣勢再強,也絕非盛氣凌人,與設計者Andreas Koch一樣,謙厚、斯文、有禮,不是走明刀明槍、拳來腳往的刺激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