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mester218 神秘彈性,光澤美,甜潤活生三冠

【全文節錄自「音響論壇 421期」】

Burmester創立於1977年,創立者是Dieter Burmester(1946-2015),在DieterBurmester還在世時,我曾去原廠採訪過三次,對這個品牌可說相當熟悉。Dieter Burmester在2015年去世之後,Burmester並沒有因為失去靈魂人物而有所萎縮,反而越來越勇,越來越活躍,2023年慕尼黑音響展時甚至跟著名精品餐具品牌Robbe & Berking合作,發展Bespoke訂製系列。至於與名牌汽車合作的汽車音響就不必說了。對於一家擁有四十幾年歷史的老店而言,這是少見的年輕活力展現。

活力滿滿

其實,Burmester一直沒有停下研發腳步,在2018年慕尼黑音響展時,推出BC350旗艦喇叭、159單聲道旗艦後級,以及第一部黑膠唱盤175(40周年獻禮),宣示他們並沒有因為Dieter Burmester的離開而停下腳步。其中159是從1990年推出909旗艦後級以來,第一次推出的新旗艦後級。BC350旗艦喇叭則是在2017年慕尼黑音響展時就已經露臉,不過到了2018年才正式定案。

而第一部黑膠唱盤175也是在2017年慕尼黑音響展時就已經亮相,不過也是在2018年才定案。如果依照我所了解的Burmester產品編號,159應該是2015年9月就推出,但原廠說這部旗艦後級研發七年,正式推出是在2018年,所以應該是在2015年以前就開始研發了,會不會也是受到Dieter的過世而延遲推出呢?而BC350喇叭就不知道是怎麼編號的?不可能是2035年啊!175黑膠唱盤呢?預定2017年5月推出。

產品線寬廣

Burmester目前的產品線還真不少,分為Signature、Reference 、Top、Classic 等四大系列,以及Phase-3書架型特別All In One。Signature Line只有159後級與BC350喇叭,這二樣都是旗艦。Reference Line產品就多了,包括175黑膠唱盤,069 CD唱盤,111 MusicCenter、077電源分離前級、808 MK5電源分離前級、909 MK 5立體後級(上一代旗艦)、BC150喇叭。

而Top Line則有217黑膠唱盤、151MK2 Music Center、089 CD唱盤、088前級、100唱放、911 MK3、161 All inOne、948電源處理器、216立體後級,以及218立體後級。Classic Line則有061 CD唱盤、102 CD唱盤、035前級、956 MK2、036立體後級、032綜合擴大機、082綜合擴大機、101綜合擴大機。

至於Phase 3系列有二款,器材一樣,但表面處理不同,Loft Style是工業風,Retro Style是鍍鉻版。另外BA71、B38、BA31、B28、B18喇叭則是各系列都能搭配,沒有專屬於哪個系列。老實說這有點奇怪,除了BA71喇叭比較貴之外,其他比較便宜的喇叭能搭Signature、Reference Line嗎?可是官網上明明寫著For All Line啊!

世代交替

奇怪的還有,808 MK5前級為何不列入Signature Line呢?難道是因為價格關係嗎?還是說,Burmester即將推出超越808 MK5的前級?所謂808就是1980年8月所推出者,不知道下一部旗艦前級會是什麼編號?而在Top Line中,216立體後級是為了取代911 MK 3而推出的。而218呢?比216晚推出二個月,但都是2022年正式推出。我們都知道911從編號看就是1991年推出的,至今才正式被216取代,產品壽命也真長。

為何兄弟那麼接近

或許您也會奇怪,216與218、217照編號看都是2021年6月、7月、8月推出的,為何到2022年慕尼黑音響展才正式露臉呢?Burmester的產品很多都是這樣,在預定推出時間的後一年才正式推出,不過這也無傷大雅。我比較好奇的是,為何推出216立體後級之後,馬上又推出218立體後級。

這二部後級非常近似,內部設計可說一樣,而216重量35公斤,218重量42公斤;216輸出100瓦(8歐姆),218輸出165瓦(8歐姆)。機體218比216大一點,外觀則完全一樣。如果是我來設計218,好歹也要讓輸出功率達到200瓦啊!這樣才能拉開跟216的距離不是嗎?

218的外觀是從最早的909延續而來,而這種造型多年來沒有改變,成為Burmester的典型後級造型,一直到今天都沒改變,只是箱體大小不同罷了。218沒有他牌擴大機那種傳統面板,它的「面板」其實就是小小一塊鍍鉻,位置在前面正中央,其餘包括左右二側都是直立柵欄設計。至於頂蓋與底座都厚厚一片,頂蓋上還鏤刻Burmester的商標字。

可以轉換橋接用

來到背板,可以看到只有XLR輸入端(上面有標示歐規1地2負3正,中央那根是3)。假若您的前級是搭配Burmester前級,那就沒問題;如果搭配別的廠牌,要先弄清楚是歐規還是美規,免得XLR端子的正負端弄錯了。此外,218的喇叭線端子一個標紅色,一個標藍色,二個標黑色。如果您將218當作立體後級使用,紅黑一組是一個聲道,藍黑一組是另外一個聲道。假若您將218橋接使用,那麼喇叭線只要接紅藍這二端,黑端都不要接。至於輸入端,當左聲道用的就選左XLR端子,當右聲道用的就選右XLR端子,這樣就變成橋接了。218的規格上並沒有說明轉為橋接時功率輸出多少瓦,我估計應該不到四倍。

背板上還有一個RS232維修端子,以及Remote端子,這跟聲音表現無關。

內部爽心悅目

打開頂蓋,可以看到218內部非常整齊,中央一大塊的線路板遮住環形變壓器,這一大塊線路板一直連接到輸出端。而靠面板處則另有一塊線路板,上面有一塊獨立的X-Amp線路板,而左右二邊則是功率輸出級,所有的線路板都是整整齊齊,幾乎沒有機內配線,只有電源供應處有以粗線連接而已。這種內部線路的配置真是爽心悅目。

無論是216或218,其內部設計都是承續旗艦159而來,全平衡設計、可以切換Stereo與Mono(橋接)使用,有保護線路(音樂訊號路徑外)、輸入端採用他家X-Amp A類放大線路,各級之間直接交連,背板上只有XLR輸入端子,這些線路上的做法都一樣。事實上,這二型立體擴大機應該只是電源供應大小不同而已。

從159導入設計

218的電源供應是從159導入的全新設計,內部採用640VA環形變壓器,變壓器有屏蔽。濾波電容每聲道二個,每個電容量11,750uF,總濾波電容量47,000uF。除此之外還有16個220uF小電容。每聲道使用10個雙極功率晶體。功率晶體設有保護線路,監控功率晶體的溫度。而散熱方式也與眾不同,是以高導熱銅管連接散熱片與功率晶體,提高散熱效率。而散熱片其實就是環繞機體那些直立鋁柵。不僅如此,218的底板有三分之二面積有打洞,幫助散熱。實際使用時,即使整天開機,218的箱體溫度也僅是溫溫的,一點都不燙手。

218的輸出功率每聲道165瓦(8歐姆)、275瓦(4歐姆)、400瓦(2歐姆),阻尼因數1,500以上(100 Hz/4歐姆) ,訊噪比超過107 dB(20 Hz至 20 kHz),諧波失真低於0.0097%(1kHz / 50 W / 4歐姆),增益34.2B(橋接時40.2dB),重量達42公斤,體積496×479×216mm,也算是重裝甲了。

搭配三對喇叭

聆聽218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此間代理商極品還送來077前級作為搭配。聆聽時,我搭配過B&W 801 D4 Signature、Monitor Audio Hyphn,Lansche Audio No.5.2。這三對喇叭的聲音特質差距很大,靈敏度也有差,可是218都能夠推得好。如果要挑剔些,就是推B&W 801 D4 Signature時,我喜歡不用077前級,直接以Weiss DAC 502 4ch接218去推,這樣聲音比較符合我的偏好。如果加了077前級,我覺得801D4 Signature(8歐姆90dB)的高頻會比較突出些,不夠耐聽。對了,數位訊源還是使用我的emmLabs與Weiss。

推力很強

218每聲道才165瓦,但是推起靈敏度只有86dB(2.83V)的Hyphn卻非常好,我猜是因為Hyphn是4歐姆喇叭,此時218每聲道輸出是275瓦,因此能夠推得動Hyphn。推得動是一回事,推得好不好聽又是另外一回事,218的聲音特質與Hyphn相當合拍,讓屬於內斂的Hyphn高頻段充滿華麗的味道,而且又甜又潤。中頻段則是飽滿凝聚的。最強的是低頻段,那是一種帶著「神秘彈性」感覺的低頻。

神祕彈性

到底什麼是「神秘彈性」呢?其實這種特質不僅存在於低頻段,也存在於中頻段與高頻段,是Burmester後級的聲音特質之一,也是別家所沒有的迷人特質。簡單說,就是突然停頓的聲音會帶有一種讓人喜歡的彈性。例如鋼琴演奏、腳踩大鼓、刷吉他等都會出現這種「神祕彈性」。

而當218推Lansche Audio No.5.2(8歐姆90dB)時,我同樣也聽到那種無所不在的神祕彈性,只不過是在低頻段更明顯,尤其在腳踩大鼓的噗噗聲會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彈性與寬鬆,但是又凝聚。總之,218的這種神祕彈性跟我平常所提的那種寬鬆不太一樣,一般的寬鬆就是傾向寬鬆,而218的神祕彈性則是隱隱彈跳中帶著寬鬆,紮實中又很活。高頻段聽起來如此,中頻段也是如此,低頻段更是如此。

華麗光澤甜味

綜合我搭配的三對喇叭聽感,可以知道218的高頻段屬於華麗型,聽起來很有光澤,而且帶有甜味。這麼說好了,如果普通擴大機的高頻段聽起來像是一般弦樂團演奏巴洛克音樂錄音,那麼218的高頻段聽起來就像是以當代樂器所錄製的巴洛克音樂,細緻甜潤有適度剛性還帶著香味,我這樣說,您可以具體想像Burmester218的高頻華麗感嗎?

再來說到218的中頻段表現。中頻段很寬,鋼琴、人聲、小提琴較低音域、大提琴較高音域、銅管、木管等大部分音樂都在中頻段以內。218的中頻段除了同樣帶有「神祕彈性」之外,同樣也很有光澤。如果要做比較,218的中頻段就好像是在國家音樂廳音響效果好的區所聽到的上述樂器聲音,而一般擴大機的中頻段聽起來比較像是在國家歌劇院演奏所聽到的聲音。這樣的比較形容或許比較極端,但可以朝這個方向去想。

聽起來很活

說得具體些,218的鋼琴音粒有重量感,有實體感,比較清爽,聽起來很活。218的木管很甜潤,尤其聽莫札特作品時,木管往往發出很美的和聲。聽大提琴時,弓與弦的摩擦細微聲音特別明顯,但是又不會生硬粗糙,反倒是帶有軟質的彈性。218的人聲也是帶著光澤與彈性,飽滿又不呆不肥。這麼說好了,很多人都會形容有的料理吃起來「死鹹」,有的「不會死鹹」,218就是屬於「不會死鹹」那種人聲。

低頻很厲害

218的低頻表現很厲害,推那三對喇叭都沒話說,充滿彈性、控制力、而且向下延伸的能力很好。我一直在想,這會不會跟218所用的濾波電容不是大水塘式的有關?又或許跟它的阻尼因數高達1,500多有關?濾波電容量很大的擴大機雖然供電很足,但也可能會沒有那麼彈跳。到底一部後級要用多大的濾波電容,真的是學問,用小了供電不夠,用大了又怕反應不夠彈跳。

218的阻尼因數規格超過1,500,這是非常高的數字,一般晶體後級的阻尼因數大多是幾百而已。不過,阻尼因數超過1,000的後級我也聽過不少,印象中好像也沒有跟218一樣的低頻表現。不要忘了,218的低頻表現也是帶有「神祕彈性」的聽感。

自然高解析

218的解析力非常高,但不會有「強迫中獎」那種逼迫感,而是很輕鬆的呈現在音場中,而且透明度很高。例如我聽Bobby McFerrin那首「SayLadeo」時,錄音師所刻意炮製的人聲、樂器位置變化、層次、深度、空間感等就都非常清晰浮現,讓人可以感受到這首曲子混音的樂趣所在。

又例如我在聽Hans Theessink「Vision」專輯中那首「Got to KeepMoving」時,伴奏的吉他就可以聽出與眾不同的彈性與活生感。而人聲雖然屬於比較低沉的嗓音,但聽起來很清爽,完全不會有濁度,感覺上好像可以聽出歌手聲帶的細微振動。聽AlanisMorissette那首「You Oughta Know」時,鋼弦吉他一樣也是清爽又甜潤,而且鋼弦的剛性、鋼弦振動帶出的豐富細節表現都很好。

音質美極

218聽小提琴的迷人味道,可以從Isabelle Faust所演奏的那張Locatelli「小提琴協奏曲、大協奏曲」(Harmonia Mundi)中充分享受到。這張CD中的小提琴演奏非常特別,利用高音域做許多「特技」演奏。我相信一般音響系統在播唱這張CD時,小提琴可能會變尖變銳,聽起來像是短笛,失去演奏質感。而218唱起來音質非常好,樂器演奏質感也很真實,小提琴與弦樂群一直帶有我所謂的「神祕彈性」。

而聽Joushua Bell所演奏的那張「AtHome With Music」時,那把小提琴顯出非常美的音質,很委婉又帶著一些黏滯感,光澤與甜味俱佳,很是迷人。而女高音的嗓音也非常美,透明中帶著飽滿的光澤。聽音響能夠享有這麼美的音質、音色,夫復何求?老實說,當我在聽伍佰的那張「透南風」時,都覺得伍佰的嗓音音質變美了。

爆發力迅猛

218的瞬間爆發力非常好,當我聽The Hu蒙古重金屬搖滾樂團那首「Song of Women」(Lzzy Hale of Halestorm那個版本)時,第一聲突然衝出來的猛烈力道與電掣般的速度會讓人嚇一跳,不僅沒有軟化,而且夠剛強,顯然瞬間供應的大電流非常足夠。聽Metallica重金屬搖滾樂團那張同名專輯中的「Sad But True」或「72 Seasons」那首「Screaming Suicide」時,218同樣發出猛烈的爆發力,如果218有功率輸出錶頭,我猜指針應該經常打到底。218厲害的地方是雖然音量很強,衝擊性很強,但音場內並不會亂,仍然維持很高的清晰度。

這麼多年來,我聽過許多Burmester的音響器材,深深覺得他家的產品有很高的聲音一致性,後級亦然。我想,即使送216後級來給我聽,我所寫出來的聲音特質應該也是一樣的,只是216輸出功率比較小,適合更小的空間或更高靈敏度的喇叭而已。Burmester 218無疑是擁有神秘彈性、光澤美,甜潤活生的三冠後級。